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浙商大经济统计永远在路上

发表时间:01月26日 13:44

2024年1月25日,浙江工商大学经济统计教师党支部书记张崇辉教授主讲的党课“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浙商大经济统计永远在路上”在潮新闻(浙江日报媒体平台)上线。

视频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2697816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统计系经济运行态势预警与模拟推演实验室的重要合作院系之一。传承薪火守初心,铸魂育人新作为,一代又一代的师生用青春与热血推动着它迈向国家一流学科、国家一流专业的理想和抱负。

视频中的这位老人是浙江工商大学计划统计(现经济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向我们诠释了老一辈统计人勤勉进取的奋斗精神。

作为浙江工商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室之一,经济统计系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已建成全国一流党建(第三批全国样板支部)、全国一流专业(经济统计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一流本科课程(概率论),统计学科成为了在全国有位置、全省很重要的学科。

回顾建系历史,经济统计系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砥砺前行——经济统计系的前身“统计科”

在计划经济时代,统计是供需平衡分析的重要工具。在以商业为主的杭州商业学校中,统计是“四科”(统计科、会计科、普通商科、银行科)之一,成为现今浙江工商大学历时最悠久的专业之一。1961年11月,浙江省商业厅发布了《关于杭州商业学校计划统计、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生产实习有关规定的问题》。

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计划统计专业每年招收两个班共100名左右的学生。那时候的教师因历史原因,来源较广。既有70年代推荐入学毕业后的工农兵(比如,吴关龙、项云泉),也有从其他单位调入的原政府机关人员(比如,赵仲九从浙江省商业厅调入)。另外,郭来章、张锡华、魏其苹、叶树滋、邱树声、程居礼、陈志贤、蔡蓬、寿金蔚等老师对计划统计系的发展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时的统计,虽然初级(主要功能为供销调存、商品流转记录),但却面向政府,极富特色且定位鲜明,培养了几代社会各界的精英,包括王延生(计7301,曾任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屠建民(计7402,浙江省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玲凤(计7402,浙江省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

第二阶段:厚积薄发——发展初期的经济统计系

1980年,经国务院审批,教育部发文同意成立杭州商学院。“计划统计”专业更名为“商业计划统计专业”,授予经济学学位。同年,46位同学成为商业计划统计专业(计8001班)的第一批本科生。这一批学生来自浙江(16人)、江苏、安徽、山东、湖南、福建和江西(各5人),包括了后来成为江苏省省长的许昆林、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林和平、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局长杨和荣、浙江省统计局总统计师王美福等。

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以钱尚玮(1981年从南开大学调入杭州商学院,时任教研室主任,1990年开始任杭州商学院院长)和汪贤进(时任教研室主任,后任杭州商学院副院长)为首的第一批教师为经济统计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杭商院成立伊始,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安徽财贸学院(现安徽财经大学)的杨莹、洪维政,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杨益华,内蒙古财经学院(现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汪克和夏可显、嘉兴市商务局的叶长法等在80年代初先后加盟商业计划统计专业,为统计学科后来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说,从80年代到90年代,经济统计系的发展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那么,90年代初期开始,商业计划统计专业的学生在留校后开始崭露头角。其中,83届的毕业生吴航(1979级商业企业管理专业毕业)、84届的毕业生苏为华、石正华(后转投资系,即金融学院,再到中信证券浙江公司)、蒋剑辉、曹向东、王浦生(后转入了企业管理系)、强赤华(84届毕业生,86年北京林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回校任教);85届的毕业生王瑛、惠琦娜、王岳能以及86届的毕业生李金昌、浦国华、高玲芬、朱永平等成为了90年代经济统计系第二批教师的核心力量,也为统计学科在全国形成影响力奠定了基础。经济统计系的名称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历了几次更迭,从1987年的统计系(下设统计学原理教研室、商业统计教研室、计划统计教研室)到1994年更名为 “统计与投资系”,再到1997年重新更名为“统计系”。

在该阶段,留校任教的本校毕业生主动承担起专业与学科发展的重担,教研室老师团结奋进、勤勉刻苦,先后去国内著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后来成为国内著名统计学者的苏为华教授和李金昌教授均在该校获得了硕士与博士学位。可以说,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在80年代到90年代对杭州商学院商业计划统计专业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1990年,杭州商学院成功获批统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授予经济学学位)。同年,杨道杰成为商业计划统计专业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此后,范国柱(导师钱尚玮)、曹岑(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导师杨莹)、王波(导师钱尚玮)、胡聪(导师夏可显)等研究生在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

第三阶段:崭露头角——开始走向全国的经济统计系

在90年代,第一批教师开始逐渐隐退(专业带头人钱尚玮教授于1998年11月退休),苏为华教授和李金昌教授凭借科研上的突出表现,在全国的影响力逐渐显现。当时,有三大标志性事件,让统计学科及专业从杭州商学院走向了全国。

一是,1994年,国内统计学中文权威期刊《统计研究》在底页对期刊的发文数和刊出总字量按学校进行了排名,杭州商学院排在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之后,位居第4,这引起了全国统计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浙江省内引起了一定的轰动。

二是,1996年,统计学科获批浙江省重点扶持学科,是学校仅有的4个学科之一,除了奠定统计学科在杭州商学院的地位,也获得了相应的资助,对统计学科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青年学者在“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频繁崭露头角。其中,李金昌教授于1993年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是经济统计专业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项目。

第四阶段:草根逆袭——在全国有位置的经济统计系

2001年,统计系撤系设院,成立了“统计与计算科学学院”,并于2006年更名为统计与数学学院,标志着统计系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此前后,陈钰芬(1998年从杭州大学毕业后加盟)、许冰(2001年从宁波大学调入)、赵卫亚(2001年从宁波大学调入)、徐川育等教师陆续加盟统计系,为统计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统计学科于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统计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高玲芬、朱发仓、徐雪琪成为第一届博士生。徐蔼婷、程开明,以及陈娟、马丽、曾慧、陈骥、章上峰等一群青年才俊也在硕士毕业后留校攻读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这批学生也是现在经济统计系的中坚力量。

先后在学科带头人李金昌教授和苏为华教授的领导下,统计学科迅速发展,于2011年获批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012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第8;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A-,并列全国第7。获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017年)。经济统计专业也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浙江省“十二五”、“十三五”优势专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国内众多著名高校相比,浙江工商大学的统计学科依靠自身的努力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已逐步实现了“在全国有位置、全省很重要”的目标。经济统计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了统计与数学学院、乃至浙江工商大学最重要的系室。

第五阶段:不忘初心——继续奋勇前行的经济统计系

现在的经济统计系是充满活力的,拥有35位专任教师,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等国内外10多所高校。传承,在经济统计系的教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苏为华教授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也逐渐活跃在统计学界,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全系教师秉承“诚毅勤朴”的校训,通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已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教学特色,积累了丰硕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为适应大数据战略的纵深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统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经济统计系提出了个性化、立体多元的“CAMP”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新时期学科建设的需要,经济统计系在综合评价、新经济、共同富裕统计与核算等方向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

新时期,经济统计系的全体教师将贯彻老一辈统计人的勤勉进取,不忘初心,完成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任务,在冲击国家一流学科的道路上一往直前。